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:“新新常态”下 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

最新信息

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:“新新常态”下 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
2023-09-04 16:03:00
作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重要的专题活动,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9月3日在京举行。
 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就“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新特征”在上述论坛进行演讲。他表示,随着人口负增长、老龄化率进一步提高,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“新新常态”。应该对供给侧营造一个“创造性破坏”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,并认识到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,同时仍需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改革。
  经济发展进入“新新常态” 居民消费成为常态制约
  蔡昉认为,2012年以来,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常态,——即此前讲的供给侧新常态。去年开始,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,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14%,这一定会赋予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的内容,也意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“新新常态”。
  这种常态有以下特点:
  第一,总人口负增长,劳动人口加快减少。劳动力短缺,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,生产率改善速度放慢,资本回报率下降,使得中国潜在增长能力进一步下降。但即使下降了,潜在增长率仍然能够满足我们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。
  第二,需求侧越来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。人口负增长,加之老龄化率提高,消费能力、消费意愿都在弱化,未来需求侧,特别是居民消费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,这是一个影响我国宏观经济、长期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。
  第三,劳动力短缺。劳动力年龄人口2011年就开始负增长,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。但同时,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压力越来越大——包括雇主对劳动者的挑剔性提高、劳动群体适应新技能的时间拉长、产业结构变化快导致企业活跃期短工人跳槽很快。
  第四,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。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特点让收入增长放慢,居民消费预期下降,消费意愿趋于保守。这使得中国越来越依靠消费驱动,但消费驱动的力量趋于减缓。
  营造创造性破坏的竞争机制
  对此,蔡昉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议:
  第一,应对供给侧改革,应该营造一个创造性破坏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。未来我们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生产率的提高,创新驱动。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在每个领域、行业和企业同步发生。通过创造性破坏,让那些没有竞争力的退出去,让有竞争力的生存下去,整体生产率才能得到提高。
  第二,应认识到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。比如目前青年就业的行业,70%都是在第三产业,但传统的刺激针对的是大项目,基础设施建设、投资基建等,这些创造不了太多的岗位,岗位也不适应青年群体,因此不能产生所谓的乘数效应,无法起到宏观经济反周期的作用。
  第三,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改革需要持续推进,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、改革红利,提高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。目前,城市中接近40%的人,户口都不在居住的乡、镇、街道,10~24岁的群体有60%以上没有当地户口,这影响了他们的就业、消费意愿和生育意愿。
(文章来源:中国经营网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:“新新常态”下 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